明朝时期,西方国家通过航海技术来到了亚洲,并对一些弱小的国家进行殖民。不过明朝军事还算比较强大的,所以西方国家也并不敢同明军开战。但是国人第一次看到西方人也是非常好奇,因为他们的长相还有发色与我们完全不同,根据古书上的记载称他们为“红毛夷”,那这个“红毛夷”究竟指的是哪国人呢?下面会为大家一一解答,当然这里面有趣的故事还有很多,中西方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手也在未来爆发过几次。
从 15 世纪末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纷纷绕过非洲、南美,涌向亚洲太平洋地区。从1601年起,荷兰人多次来到中国,当时中国人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明代《粤剑篇》中最早的关于荷兰人抵达中国沿海的记载,其中提到万历辛丑(160 1年)九月间,“有二夷舟至香山澳。通事者不知何国人。人呼之为红毛鬼。其人须发皆赤,目睛圆,长丈许……”,而同在万历年间的《东西洋考· 红毛番》记载道:“其人深目长鼻,毛发皆赤。”《广东通志·番夷》则云:“其人衣红,眉发连须皆赤,足踵及趾长尺二寸,形壮大倍常,似悍。”由此可见,明人是根据荷兰人“须发皆赤”的体貌特征而将他们蔑称为“红毛夷”。“红毛夷”有时又作“红毛番”,简称“红夷”、“红番”。有时又称“红毛鬼”,又名“米粟果”、“加留吧”。(“米粟果”、“咬留吧”是依荷兰人所占南洋殖民地名而称之。米粟果即摩鹿加群岛,与咬留吧一样,是荷兰在东南亚的重要殖民据点。)“和兰”乃荷兰人自称,为其正式称呼,因翻译之故,亦有称“阿南国”者。
综合种种史料来看,当时华夷之辨思想在明人心中根深蒂固。明人以天朝上国自居,视荷兰为蛮夷之邦,认为它“不列王会,自古不通中国”,根本不属于中国传统朝贡国。在朝贡贸易体制下,荷兰既满足不了明朝朝贡贸易所规定的严格要求,还在闽粤沿海不断进行的骚扰侵略,意图强制通商。“明则夺我商贾,而阴或购我奸人”,不断在福建沿海制造事端,给当地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恶劣影响。荷兰还与日本进行着断断续续的通商,这使明人深感荷兰人很可能与倭寇勾结为患,饱受倭寇之苦的明朝当局不愿看到倭寇伴着红夷卷土重来的场面出现。综上所述,明人大体上是比较排斥“红毛夷”的,许多人都反对与荷兰的通商贸易关系,只是在荷兰高大坚实的海船,命中致远的火炮等强大海上实力的威胁下,明人通常的做法只能是敬而远之,具体说来就是既不切断彼此之间商业贸易关系,又不允许其在闽粤近海活动,故明廷要求荷人退回大泥等地,仍在该处与中国洋商贸易。
正是这种排斥的观念,使得明人对的“红毛夷”认识仅仅停留在了解荷兰的基本国情上。例如明人知道荷兰信奉天主教、日常饮用葡萄酒、喜食黄油和牛肉、写字用鹅毛笔和迎宾时鸣礼炮等生活习惯;其次,明人知晓荷兰人善于经商。“其国人富,少耕种,善贾,喜中国缯絮财物。往往装银钱大舶中,多者数百万,浮海外之旁属国,市汉缯絮财物以归”。(《素草下· 红毛番》) 明人也了解了一些荷兰人奴役黑人劳动的情况,《东西洋考》记载:“其役使名乌鬼,常居高自投于海,徐出,行涛中如御平原。”明人所列荷兰物产主要有金银钱、琥珀、玛瑙、玻璃、天鹅绒、琐服、哆口罗口连、刀,其中近半数非荷兰所产,如琥珀、玛瑙等皆为其殖民地物产,明人不知,误为荷兰土产。
明人忽略的也恰恰是荷兰的最大优势,就是对其技术水平的先进性认识不足。荷兰技术进步表现在多个方面。造船、纺织和兵器制造在欧洲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明人对荷兰长技之学习仅限于火炮一项,例如明朝在与努尔哈赤争夺辽东的宁远会战中,正是以这种红夷火炮(葡萄牙在与荷兰的作战中缴获,由明朝辗转购买)击伤努尔哈赤,扭转了当时的辽东战局。却对其造船技术却未加借鉴。由于双方舰船不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导致明人在中荷海战中常常失利,不能很好行使制海权。同时,明人不重视认识荷兰的成果。当时明人正受“北虏南倭”问题的困扰。荷兰人来华之时,中国的政治家们正被“北虏南倭”搞得焦头烂额,加之中荷矛盾尚未凸显出来,因而明王朝没有把荷兰视为自己的主要威胁,对其警惕性也不高,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荷兰。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20387.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